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2篇
  免费   602篇
  国内免费   739篇
测绘学   645篇
大气科学   313篇
地球物理   674篇
地质学   1582篇
海洋学   329篇
天文学   222篇
综合类   292篇
自然地理   1476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238篇
  2020年   240篇
  2019年   263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233篇
  2016年   242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273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马丽  鞠才  朱菲 《测绘科学》2015,40(7):29-33
针对高光谱数据预处理中传统降维算法的不足,文章提出采用线性局部切空间排列(LLTSA)算法进行降维,并在低维空间中,以数据点到背景流形的最小距离为度量进行异常目标检测。面向异常目标检测问题的降维算法,需要考虑计算量和异常污染两个问题:为减少计算量,选择图像中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训练数据进行LLTSA降维并求取用于泛化的投影矩阵;为避免异常信息对背景特性的影响,应该选择不含异常的背景训练数据建立背景流形。背景训练点的选择基于递归多层分割算法,结合分割块的大小和分割块被近邻点重构的误差,去除分割结果中可能包含异常的区域并尽可能多地保留背景信息。实验结果表明LLTSA可以利用少数特征有效区分背景和异常,基于LLTSA的检测算法比经典RX和核RX算法具有更好的异常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102.
针对多视影像由于遮挡导致的匹配不确定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特征点和物方地面元相结合的多视影像密集匹配方法。该方法利用规则格网划分的空间平面作为基础,通过特征点匹配获取同名像点和高程赋值的格网平面,为后续匹配提供初始的DSM。在此基础上,利用铅垂线轨迹法对平面上规则分布的平面元进行匹配,加密特征点匹配结果。通过对某区域UCX影像的匹配实验表明,该文提出的算法能高效、准确地得到匹配结果,特别对较大影像计算快速,适用于实时处理。  相似文献   
103.
熊明 《测绘科学》2015,(9):149-153
文章介绍了该图集编制的背景及国内编纂情况,阐述了图集需遵循的设计原则和工艺流程,构思了图集每个版块的定位及内容组成。重点对图集在编纂过程中开本设计、结构设计、内容设计、排版和整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并根据重庆本地历史文化展现的需要,进行了对应的设计。其中的结构编排设计、内容排版设计、图名设计、文字内容结构设计,及版式中使用的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和重庆本地的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等方面,在同类作品中实现了多项创新。最后,分析总结了图集编纂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后续相关产品的设计与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network applications on mobile platforms has significantly elevated the activity of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offers a channel for recording an individual’s spatiotemporal behaviors when location-detecting capabilities of devices are enabled. It also facilitates the study of time geography on an individual level, which has previously suffered from a scarcity of georeferenced movement data.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on the use of georeferenced tweets to display and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daily user trajectories. For georeferenced tweets having both location information in longitude and latitude values and recorded creation time, we apply a space–time cube approach for visualization.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methodologies for time geography studies such as the travel diary-based approach, the analytics using social media data present challenges broadly associated with those of Big Data,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velocity, large volume, and heterogeneity. For this study, a batch processing system has been developed for extracting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from each tweet and then creating trajectories of each individual mobile Twitter user. Using social media data in time geographic research has the benefits of study area flexibility, continuous observation and non-involvement with contributors. For example, during every 30-minute cycle, we collected tweets created by about 50,000 Twitter users living in a geographic region covering New York City to Washington, DC. Each tweet can indicate the exact location of its creator when the tweet was posted. Thus, the linked tweets show a Twitter users’ movement trajectory in space and time. This study explores using data intensive computing for processing Twitter data to generate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that can recreate the space–time trajectories of their creators.  相似文献   
105.
热解生烃实验是研究油气生成机理与定量评价烃源岩生烃潜力的重要方法.烃源岩热解生烃模拟结果不仅与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因素有关,而且与地层孔隙水及压实成岩作用等地质因素密切相关.采用高压流体和高压釜(低压水蒸气)两种生烃热模拟方法对低成熟海相二叠统大隆组(P2d)黑色泥岩进行了热解生烃实验模拟.对比分析两组实验结果表明地层孔隙热解实验有利于液态油的生成,不利于液态油向气态烃的转化,并极大地提高了干酪根的生油气潜力,显示了高压液态水、流体压力和孔隙空间等地质因素对烃源岩中有机质热成熟生烃反应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与高压液态水的近临界特性有关,近临界特性地层水的参与改变了干酪根热力生烃反应的物理化学行为.推断在实际地质温压(100~200 ℃,30~120 MPa)条件下,烃源岩孔隙中的地层水是一种相对低温高压液态水,具有水的近临界物理化学特性,因此高压流体生烃热模拟实验与实际地层情况更为接近,能更有效地评价烃源岩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106.
智能地质调查体系与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质调查局用了近10年时间,在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调查领域基本完成了地质调查全流程数字化过程。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大环境下,未来5至10年,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呢?本文基于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和智能设备在地质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交换传输、三维建模、信息泛在服务、业务管理全面深度融合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空间与普适计算概念给出了智能地质调查定义,提出了基于云计算和Hadoop生态体系为基础的天地空一体化的智能地质调查体系、架构和应用模式,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7.
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盆山结构与冲断带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受西昆仑山造山带南北向挤压和帕米尔弧形构造带向北突进的影响,导致盆山结构与盆地冲断带构造变形在平行造山带方向表现出明显差异。本文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系统研究了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盆山结构与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认为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盆山结构表现为西昆仑造山带向北大规模冲断,盆地区挠曲沉降,前陆地区发育宽的褶皱冲断带,冲断带前锋已扩展至捷得背斜一线,褶皱冲断带与前渊坳陷存在大范围重叠。盆地东段的褶皱冲断带在纵向上可以分为基底卷入变形带、滑脱变形带。山前第一排变形带受多期构造叠加影响,产生横向变形的分异:西段柯东段早期为构造楔形体变形形成的背斜构造,后期被甫沙–克里阳右行走滑断裂改造,剖面呈现复杂的变形特征;东段克里阳段构造变形以早期的逆冲推覆为主。结合生长地层与磁性地层分析,冲断带的变形总体表现出前展式的构造变形特征,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期开始形成柯东构造带;随后变形向北传播,在上新世早中期形成柯克亚构造带;至早中更新世晚期,构造变形扩展至固满–合什塔格构造带。  相似文献   
108.
基于全耦合的地表径流与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降雨径流从坡面流下的过程中会发生下渗,导致土壤水非饱和带含水率增大这一动力学过程,从物理机制上对土壤水和地表水进行耦合,将二维平面地表水模型叠置在土壤水模型的顶部,对土壤水、地表水模型进行相同的空间和时间离散,在模型的计算过程中通过达西流关系对两者之间的水量交换进行计算(双层结点法耦合)或整合离散方程的整体法进行耦合。通过对两种耦合方法的比较以及与前人的实验结果对比,该模型与耦合方法能够准确地模拟和预测地表径流与土壤水分运动过程。研究结果可为分析地表水流与饱和-非饱和带水分与溶质耦合机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9.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沿海城市经济系统、海洋生态环境系统与游艇旅游业系统三者间的耦合协调作用机理;构建耦合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并基于改进的熵值法,对沿海16个游艇旅游发展重点城市三者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探讨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沿海城市经济、海洋生态环境和游艇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并不高,可进一步分为城市经济滞后型、生态环境滞后型和游艇旅游业滞后型三种制约类型;区域内三大系统耦合度较高,但耦合协调度较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系统内部各因素间相互关联。鉴于此,提出游艇城市应因地制宜,协调开发与保护关系,深化产业融合等建议,以促进三大系统较高层次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0.
本文以3S技术为支撑,在修正水土流失方程(RUSLE)的基础上,针对徐州黄泛平原-丘陵地带的特殊地形地貌、对2000年以来徐州市水土流失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4年徐州市土壤侵蚀等级以微度为主,微度侵蚀面积占总侵蚀面积多年平均达到76.34%;中度侵蚀次之,所占比例在10%~17%间;剧烈侵蚀所占比例最少。轻度及以上土壤侵蚀等级主要发生在中部微山湖下游、京杭大运河一带的丘陵岗地地区、主城区与故黄河北岸的黄泛平原地区,以及丰县、新沂、邳州的局部区域;土壤侵蚀存在一定程度年际变化特征,睢宁、丰县、邳州的部分地区侵蚀面积年际变化较为明显,土壤侵蚀总面积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